陈士榘是第三野战军培养出的杰出将领,在战争时期他主要承担参谋长的职责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担任工程兵司令员的职务超过二十年,虽然职位与大军区正职相同,但和许世友、杨得志、杨成武、黄永胜、陈锡联、陈再道这些同级别的大军区司令员相比,他显得更加内敛和低调。
此外,他昔日的下属如李作鹏等人,如今在党和军队中的职位已逐步超过了他。
抗日战争刚开始那会儿,李作鹏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,同时还担任参谋训练队的队长。完成学业后,他回到军委二局继续工作。
1938年,他被安排到115师任职,接替苏静担任司令部侦察科长。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,八路军115师向山东进军。到了1940年,他同时担任师司令部作战科长和侦查科长两个职务。
陈士榘的资历比李作鹏深厚得多,他是从井冈山时期就投身革命的老将。抗日战争期间,他被调到115师担任教导大队的大队长。后来,他和孙毅互换了岗位,担任了343旅的参谋长一职。
1938年末,115师大部分部队前往山东,但陈士榘留了下来,组建了一支独立支队,由他担任队长,在晋西南一带活动。这支队伍在晋西南打了两年游击战,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。1940年,陈士榘接到115师的调令,前往山东,出任115师参谋长。
1940年年底,陈士榘和李作鹏之间形成了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。到了1942年,陈士榘被任命为滨海军区的司令员,开始独立负责一方事务。他们两人共事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陈士榘被调到北京的军事调处机构当处长,主要处理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和平谈判。1946年,谈判失败后,他前往山东野战军,取代宋时轮担任参谋长。之后,他就帮着陈毅和粟裕一起做事。
李作鹏和罗荣桓一起去了东北打仗,一开始他在东北民主联军当参谋处长,后来陆续担任了纵队副司令兼师长、纵队司令、军长等职务,带着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。
新中国成立后,陈士榘在工程兵岗位上干了二十多年,一直没换过工作。而李作鹏的职务则不断调整,先是在训练总监部负责陆军训练,后来又到总参管军训军,1962年又调到海军,先后担任副司令员和政委等要职。
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,他的职位在军队和党内迅速攀升。他不仅进入了军委的核心决策层,还在1968年同时担任了副总参谋长和海军政委的重要职务。
1969年,在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陈士榘首次当选为中央委员,同时进入政治局,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。从军队职位和党内地位来看,李作鹏的地位已经超越了曾经的上司陈士榘。
尽管如此,李作鹏升官后仍惦记着这位老领导,常让人把海军特制的精美像章送给他。陈士榘总是表现得很淡定,随手把像章交给儿子,说:“你收着吧!”儿子虽然年轻,但也清楚李作鹏如今地位显赫,便问父亲:“他可是中央大人物,您不自己留着吗?”
陈士榘提到:他还记得我,那时候他在我这儿当作战科长。
显而易见,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兵觉得,就算以前的手下如今功成名就,在他眼里,他们依旧只是过去的部下,不值得他特别重视。这一点也说明了,当时的军队里,资历和辈分才是衡量一个人的关键。
